• 首页
  • 开云双排皮卡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开云双排皮卡 > 新闻动态 > 村干部枯坐一个月等不来一个村民:形式主义值班何时能治?

    村干部枯坐一个月等不来一个村民:形式主义值班何时能治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    电话必须在10秒内接听,否则通报批评;节假日空无一人的办公室,却硬要安排人值守;村干部在村委会干坐一个月,连个村民的影子都见不着。

    这些荒诞场景,真的是基层治理该有的样子吗?当“值班”沦为一场表演,谁在为此买单?

    形式主义值班的苗头,并非一朝一夕形成。

    它的根源在于某些上级部门对“责任落实”的机械理解——似乎只要有人坐在办公室里,就是“履职尽责”。

    于是,层层加码的行政指令下,值班制度逐渐异化:学校要求教师假期必须按时接听电话,哪怕校园空无一人;妇联、文联等“冷衙门”明明无事可办,却仍要排班凑数;村干部被硬性要求“坐班”,哪怕村民根本不来办事。

    更讽刺的是,这种“值班”往往与数字化时代的治理需求背道而驰。

    如今,基层干部的手机就是移动办公室,事务处理早就不依赖固守电话旁。可某些管理者仍迷信“人在即责任在”的老旧思维,甚至将“接电话速度”异化为“政治忠诚度”的考核标准。

    在某个偏远村庄,村干部老王已经连续一个月每天准时到村委会“值班”。除了偶尔的上级检查,他几乎见不到一个村民。

    老王苦笑:“以前村民有事直接上门,现在都微信联系了,谁还跑村委会?”可制度要求他必须“坐满时长”,否则年终考核扣分。

  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。某小学寒假期间,值班教师被要求10秒内接听电话,校领导还会随机“暗访”。

    一位老师吐槽:“校园里连只鸟都没有,我们接电话给谁听?”而在某地文联,工作人员轮流“值班”,实则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。

    网友对此争议不断。

    有人支持严格值班:“万一有突发情况呢?”但更多人质疑:“真有事,靠一个坐班的人能解决?”更有人翻出旧闻对比:某地因强降雨发生险情,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应急联动系统,而非机械坐班。

    面对舆论压力,部分地区开始调整值班制度。

    某县试点“弹性值班+线上响应”,村干部只需确保通讯畅通,不必硬性坐班;某市取消对非紧急部门的节假日值班要求,改为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待命。

    更多地方仍在观望,生怕“放松值班就是放松管理”。

    值班的本意是应急保障,不是表演苦劳。

    当“坚守岗位”变成“坚守椅子”,这样的制度除了消耗基层精力,还剩多少实际意义?治理现代化,是否该先治治这些“没苦硬吃”的荒诞戏码?

    (信息来源:羊城晚报 “没班硬值,没苦硬吃”,形式主义值班当休矣)



    相关资讯